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生活中的微塑料

deco

生活中的微塑料

2024.06.17

本網站在上一篇提及塑化劑對人體的傷害,而許多日常使用的塑膠製品都含有塑化劑。此外,各種塑膠產品亦可能分裂成細小碎片、成為「微塑膠」(microplastic:定義為5毫米或更微細的碎片)。台灣的研究團隊[1]發現微塑料污染對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造成日益嚴重的威脅,其論文並於2023年9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Sustainability》。此研究探討微塑料如何進入海洋,特別是塑料沿海岸線的積累、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GPGP)的形成和影響。

微塑料的形式

就對於海洋生態的汙染而言,微塑膠從多個來源進入海洋,包括陸地活動(如廢水排放、城市逕流、農業逕流)和海上活動(如捕漁、航運、水產養殖)。一旦進入海洋,塑膠微粒不僅會經洋流和大氣傳輸,還可能成為其他污染物,如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載體。微塑料威脅著地球表面70%以上的海域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每年高達3億噸的塑膠生產和消費對此問題的嚴重性加劇。由於微塑膠能吸附和釋放如甲烷和乙烯等人為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更是重擊。

就對於人體的危害來說,由於微塑膠體積細小,在自然環境中容易吸附污染物,再經由食物鏈累積到中高階的掠食者體內,而藏在我們桌上的美食,最終進了人體。例如,在海洋、湖泊和河流中,水生生物如魚、甲殼類和藻類會透過生物濃縮作用(Bioconcentration)從水中直接吸收並儲存各種污染物和毒素,例如重金屬和多氯聯苯(PCBs),自然也包括塑化劑。這不僅對這些生物自身構成長期的健康風險,也對他們的捕食者,包括人類,有潛在的健康影響。此外,除了塑膠用品,微塑膠也可能來自於化妝品(如磨砂膏)、衣物服飾裡分裂的纖維。

嬰兒的胎盤中被發現有微塑料

早在2019年[2],科學家首次在未出生嬰兒的胎盤中發現微塑料顆粒,可能是被母親吃進肚子裡的,可能擾亂其正在發育的免疫系統、對嬰兒造成長期的損害。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1] 為台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之研究團隊。資料來源: 永續發展中心https://www.sdgs.ntnu.edu.tw/

[2] 資料來源: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0/dec/22/microplastics-revealed-in-placentas-unborn-babies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