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塑膠製品的塑化劑

deco

塑膠製品的塑化劑

2024.06.11

根據報導,台灣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於歐美2至7倍[1]。塑化劑等「內分泌干擾物質」會影響身體內包括性荷爾蒙、甲狀腺素、甚至胰島素等正常荷爾蒙的作用,也會影響生殖功能、增加不孕風險與癌症發生等。令人傷神的是,大多數民眾恐怕是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讓塑化劑進入了身體、長期殘留、影響了健康卻渾然不知。

塑膠包材裡充滿塑化劑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北醫共同的研究,在2013至2016年間、從2000位左右(成人約1300位、小於18歲者有600多位)的資料發現,台灣民眾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高於許多其他先進國家,以DEHP為例,部分代謝物濃度甚至為先進國家的2至7倍。各國暴露常見塑化劑的種類與來源仍待進一步調查,目前推估「食品包材」會是其中一個來源。日常生活中有6類塑膠製品若錯誤使用不但不能保護健康,甚至可能危害身體[2]。

  1. 塑膠編號 3 號的 PVC,在製造、使用、丟棄的整個生命週期中,都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破壞。這些添加劑可能會釋放至水、空氣和食物中。有些市面上販售的食品仍用含有PVC的塑膠盒或保鮮膜包裝,消費者可能在無意間吃進塑化劑。
  2. 塑膠編號 6 號的 PS 的型態之一就是保麗龍,雖然本身沒有毒,但耐熱度低,如果接觸超過攝氏 70 度的高溫,會出現軟化塌陷,可能釋放致癌物苯乙烯。因此,建議不應使用 PS 塑膠盛裝滾燙熱食,避免健康風險。
  3. 塑膠編號 5 號的 PP 是生活中常見的塑膠材質,具有耐高溫、抗酸鹼的特性。雖然它可以就口使用,但不代表它完全無毒。有報導指出,如果用 PP 製的一次性餐碗或杯子盛裝滾燙的熱食,可能使塑膠淋膜的單體溶出,增加釋出毒物的風險。
  4. 塑膠編號 2 號和 4 號的聚乙烯(HDPE 和 LDPE)廣泛運用於食品包裝,常見於塑膠袋、牛奶瓶及冷凍食品包裝。雖然聚乙烯可以回收,卻很少人會分辨、回收,導致它們最終成為垃圾進入焚化爐。當PE進入焚化爐燃燒,可能會產生對健康和環境有害的物質。
  5. 編號 7 號的「其他」塑膠材質多元,其中「聚碳酸酯」(PC)在製造過程經常加入雙酚 A(BPA)。以往許多嬰兒奶瓶是用 PC 製造,含有雙酚A(BPA),危害寶寶健康。
  6. 同樣是編號7號的「美耐皿」(Melamine),具有耐用耐摔的特性,常見於小吃店、火鍋店及兒童餐具,使用時應避免盛裝超過攝氏 70 度的熱食或飲品,也不可微波加熱,否則可能釋放毒性,攝入體內將造成腎臟發炎、結石、甚至致癌等風險。

塑膠污染已是全球性的問題,回收的速度遠遠追不上製造塑膠的效率,最永續的做法還是必須從源頭減量,其中,可從最不必要的「一次性塑膠包裝」為優先減塑選項。

 

[1] 資料來源: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4/6/6/n14265469.htm

[2] 資料來源: 綠色和平網站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37942/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