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屋頂上的ESG

deco

屋頂上的ESG

2024.05.27

為了因應氣候危機與不斷上升的能源成本,許多國家都流行在屋頂上裝太陽能板,將地球所賜給我們最天然的禮物化為能源,在歐洲古國也不例外,例如在義大利的梵蒂岡大教堂的屋頂就能看到大面積的太陽能板。然而,這引發了文物保存和氣候行動之間的衝突、保護古蹟的正反論戰;許多藝術人士疾呼這會犧牲教堂之美,高反射性的太陽能板與古樸的建築非常不諧調,直言太陽能板將逐步破壞這座古蹟建築物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所幸,人們試圖用科技解決此問題。在義大利著名的龐貝古城裝的是「隱形太陽能板」[1](invisible solar panels),設計成赤土磚的模樣,並模仿了古蹟的傳統材質,得以完美將太陽能板融入在古城之中,發現新舊共存的可能。「它們看起來與羅馬人使用的赤土磚一模一樣,但它們產生的電力可以幫助我們照亮壁畫。」此外,英國約克市議會也在2023年通過提案,准許了在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上裝設光電板,並宣告這座知名世界遺產正式加入能源轉型行列。根據《Euronews》,約克大教堂將裝設199片太陽能板,預計每年可產生75000度左右的綠電,並搭配儲能設施,為教堂夜間服務供電。這項隱形太陽能板的創新技術已受多個歐洲國家青睞,未來將進一步在羅馬的當代藝術博物館Maxxi,以及同樣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葡萄牙古城區埃武拉(Evora)等歷史遺跡中安裝,不僅不影響文化遺產古色古香的外觀,兼具文化保存與綠能永續。

龐貝古城的「隱形太陽能板」

屋頂除了能裝太陽能板之外,荷蘭有不同的做法:用「藍綠屋頂」(blue-green roof)[2]減少暴雨災情。由於極端暴雨襲擊城市,排水不及,造成災情。阿姆斯特丹近年的治水方針不僅重排水,也思考如何吸納雨水,打造海綿城市;不僅可以栽種植物,還是管理雨水的高手!藍綠屋頂可以說是「綠屋頂」的升級版,增加的「藍」指的是收集和儲存雨水,這就是都市韌性計畫RESILIO:「就像家中屋頂有座扁平的儲水槽。」藍綠屋頂擁有多層結構,最上層跟綠屋頂一樣,有植物與土壤。第二層是過濾層,防止土壤滲入下一層。第三層是一個輕型、扁平的儲水槽。最下層是防止水跟植物根部侵入屋頂的隔層。換句話說,屋頂就像是一塊可以根據需要而擰乾的海綿,因為每一滴水都重要。阿姆斯特丹目標鎖定在易淹水的五個區域,要在三年間改造1萬平方公尺的藍綠屋頂。這不僅為減少淹水災情,也為歐洲近年愈來愈頻繁的熱浪、乾旱做準備。阿姆斯特丹市府也透過補助方案與法規要讓海綿建築的概念延續下去。

荷蘭的「藍綠屋頂」

隱形太陽能板也好、藍綠屋頂也好,一場屋頂的革命正默默展開。

 

[1] 資料來源: 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0691/post/202405030049/ 今周刊ESG新聞

[2]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239115

相關新聞